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机关党建 > 共驻共建

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演讲比赛演讲稿——我看改革四十年

发布时间:2018-09-30  所属栏目:共驻共建  点击次数:2976  返回上页

各位评委、现场的朋友们大家好,我是  号选手刘振康,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《我看改革四十年》。

首先要说明的是,虽然我看上去比较老,但其实我是1985年出生的,今年不过三十三岁,四十年是一个比我年龄还要大的数字。我的父母完整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,其中父亲知青下放,后来分配派出所工作,再之后调入市局,虽有崎岖不平,也算是顺风顺水,毕竟当时父亲是城镇户口。而母亲不同,她生在农村,长在农村,与父亲结婚后,因为不再下田劳作,在当时计工分、发粮票的时代,成了吃白食的“黑户口”,几度被妯娌看不起,甚至被我的奶奶将棉被扔出窗外。无奈之下,执拗的父亲带着母亲搬出了大家庭,住过地下室、借过人屋檐,一年搬所谓的“家”五六次也不在话下。再看看如今的生活条件,我想除了父母的努力外,更多的还是得益于改革。而我对改革的看法,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组关键词。

一是眼光和魄力

改革是需要眼光和魄力的。在这里也跟大家分享一个名字——谢高华。1982年,时任义乌县委书记的谢高华宣布开放小商品交易市场,对于当时的他而言,允许农民在马路边摆摊本身就是违法的,何况还要建交易市场,但就是因为他的这个大胆拍板决策,成就了如今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。

像这些拿着乌纱帽推进改革的人还有很多,能有如今的便利,我觉得我们必须真心向这些顶着压力推进改革,同时具有眼光和魄力的先驱者们致敬。

我关于改革的第二点体会是阻力和阵痛。

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时曾说“改革有阵痛,但不改革就是长痛”。也就是我们古人常说“长痛不如短痛”。就像刚才提到的粮票,就是一个例子,当时深圳作为改革试点,率先实行取消一切票证的时候,群众还是有一定的顾虑和恐慌的,当然结果证明是好的,说明粮票已经不适应发展需要了,甚至可以说对农产品流通已经是很大阻碍了,统购统销该退出历史舞台了,在这其中,供销社就成了改革阵痛的承受者,经历了几度合并。

邓小平同志说,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、发展生产力,那么阻碍生产力的事物就应该实施改革,这其中阵痛该由谁来承受,确实是一个揪心问题。但回顾改革进程,承受阵痛的对象虽然不同,但很多人经历“阵痛期”后反而获得了新生。

而这就是我关于演讲的最后一组关键词——美好和腾飞

由于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下等原因,上世纪90年代,我们实行了国有企业改革,改革后,迎来了下岗潮,很多人都四五十岁了还要再就业,当时迷茫肯定是有的,但少数有硬本事的人却也是真的硬气,他们有的被大企业高薪返聘,有的瞄准了行业积累了财富自己开公司当老板,更多的人却是平凡的,他们经历摆小摊、跑销售以及其他的传统零售和服务业中,最终依靠着经济回暖,就业岗位增多,收入也得到了不断增加。改革的伤痛化为人生财富。这个财富有经济上的更有精神上的。

近年来,国家对就业问题始终是高度重视,我毕业后,就因为专业的局限性,选择了国家的毕业生就业政策——“三支一扶”,2010年,我又享受“三支一扶”政策,同时通过了大冶事业单位和大冶乡镇公务员的笔试,其中在事业单位考试中我的总体成绩是第一,而公务员面试还没开始,在面临抉择的时候,我抱着迷之自信,选择了不知道能不能考上的乡镇公务员岗位。谁知面试考题有一半是时政,把我吓得当场流汗,有个考题我到现在都还记得,还是关于义乌的。2010年,某地200余公务员将户口迁入农村,你怎么看?我当时是真想有个元芳在身边。问问他怎么看。

虽然不知道来龙去脉,但还好我把握了一点,那就是国家在农村改革的政策越来越好,由此我也编了一二三点来。其实当时义乌实行旧村改造,农村户口可以分宅基地、还可以分集体分红,政策简直不要太好。所以才会出现城里人想改农村户口的事情。

想想母亲为了一个城镇户口所受的委屈和无奈,前后四十年的变化竟是如此富有戏剧性,不得不让我感慨。对一个人来说四十年也许就是半辈子了,但同时四十年也是一个小数字,尤其是对拥有五千年文化的大中华而言,不过弹指一挥间。

如今的中国已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,40年前我们的经济总量不到全球的2%,今天我们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占14.8%40年前我们没有一家世界500强企业,如今我们有110多家,当然,还有更多的数据我也不一一列举。

舞台中央受瞩目的同时也受到很多嫉妒,从中美贸易摩擦再到前不久的瑞典中国游客案和辱华视频,我从中感受到了西方“恐华”情绪。也让我更加清楚明白地体会到,我们还需要更加强大,需要更多更深层次的改革来推动高质量发展。作为建设伟大工程,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的党员一份子,我幸而生于这个时代,也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进前行。

          我的演讲完了,谢谢大家!(刘振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