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信用供销 > 信用知识

诚信乃致治之本 ——中国古代诚信官德思想

发布时间:2018-09-07  所属栏目:信用知识  点击次数:2833  返回上页

    随着时代的变迁,诚信日益成为约束社会、经济规范运行的重要因素,而官吏的诚信品德则尤为全社会所关注。如何培养诚信官德?立足国情,大力弘扬中华文明重视诚信官德养成的优良传统,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。

  中国传统官德中,诚信一直为人们格外看重 

  孔子在论及从政道德时,非常强调为官诚信。《论语·为政》说: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”这是因为,“行政权力支配社会”是中国传统社会极为重要的特点之一,而行政权力的主体是专制国家大大小小的各级官吏。官吏是社会舞台上的“主角”,官德是社会的主体道德,官德水平的高低,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。 

  官德,一般是指从政者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品质。人们往往把德治、官德看作是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。《尚书》提出:“德惟治,否德乱。”《论语·为政》也强调:“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拱之。”汉代大儒董仲舒在《春秋繁露·立元神》中再三说:“以德为国者,甘于饴蜜,固于胶漆。”这种思想一直延续至近代。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曾明确指出:“有了很好的道德,国家才能长治久安。”而道德对国家政治的作用要靠为政者去实践。因此,官德的确是关系国家兴衰存亡的大问题。官德的内涵十分丰富,诸如为民、公正、勤政、廉洁等,而这一切又都离不开诚与信。正因为如此,以培养官德为己任的孔子才以“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”为志,以“文、德、忠、信”为教,以“入则孝,出则悌,谨而信,泛爱众”为训导弟子之方,以“恭、宽、信、敏、惠”为行仁之德,以“主忠信”为交友之道。简言之,诚与信既是官德的有机组成部分,又是其它官德赖以存在的基石。 

  诚信是立国安邦之本 

  《论语·颜渊》记载了子贡与孔子的一段精彩对话。在对话中,孔子将诚信上升到立国之本的高度:“子贡问政。子曰:‘足食,足兵,民信之矣。’子贡曰:‘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三者何先?’曰:‘去兵。’子贡曰:‘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二者何先?’曰:‘去食,自古皆有死,民无信不立。’”在孔子看来,粮食充足,武备修整,百姓信任政府,是治理好国家的三个要素,而这三要素中,百姓的信任最重要,因为一旦失去百姓信任,国家即难以维持了。 

  《吕氏春秋·贵信》亦反复强调诚信于国家安危的重要性:“人主必信,信而又信,谁人不信,谁人不亲……信之为功大矣,信立……则六合之内皆为己府矣……天地之物毕为用矣……君臣不信,则百姓诽谤,社稷不宁;处官不信,则少不畏长,贵贱相轻;赏罚不信,则民易犯法,不可使令;交友不信,则离散郁怨,不能相亲;百工不信,则器械苦伪,丹漆染色不贞。夫可与为始,可与为终,可与尊通,可与卑穷者,其唯信乎!” 

  诚信事关立国之本亦可从军事上加以证明。军事是政治的集中表现,是特殊的政治,军事上的胜败当然关系到国之安危。而欲在军事上确保克敌制胜,必须恪守诚信道德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曾以传神之笔记载了孙武诛杀阖闾宠姬以立军信的故事,结果孙武领兵治军,令行禁止,所向披靡。三国时期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亦是为了严格信守军法。孙武、诸葛亮杀人之举,本质上是为了树立必要的信誉,以防军纪涣散,有令不行。由此可见,诚信于治军进而于治国安邦确很重要。 

信息来源:北京日报